不久的未来,在苏州工业园区,出行不远就可以进入越来越多的市民公园、开放式生态公园,与碧水蓝天、与大自然来个亲密接触;打开手机、电脑,立即就可以实时查看城市环境各项指标,安安心心地工作、生活;跳蚤市场、垃圾分类等低碳绿色生活方式日益盛行,家家都有环保妙招、人人都是环保达人……

蓝图愿景
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下降,基本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更加协调,加快建成生态优良、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园区。
——摘自苏州工业园区2011年12月工委扩大会议报告
发展现状
走在绿树成荫的街道上,随时都会遇到出门锻炼的居民;路过一片草地池塘,也许会惊起一只只鸟雀;蓝天白云、烟波浩渺,金鸡湖、独墅湖、阳澄湖畔,一步一风景,成了市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优美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非凡城市的一大品牌。
目前,园区建成白塘植物园等一批开放式生态公园,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以上,区域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96.03,整体通过ISO14000认证。集约发展水平领先,万元GDP能耗为0.307吨标准煤,COD和SO2排放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8和1/40,生态环保指标连续3年列全国开发区首位,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生态文明试点园区”。综保大厦、档案大厦、月亮湾集中供冷中心、朗诗国际街区等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不断涌现,已取得各级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总建筑面积近300万平方米,15个项目获得国家绿色建筑最高级别“三星级”认证。省级绿色社区30家,市级绿色社区33家,绿色社区覆盖率超过90%。

重点举措
低碳、绿色的发展理念在园区已经深入人心。
未来,园区将持续突出低碳化内涵,深入落实“生态优化行动计划”,强化节能减排,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提升绿化亮化美化水平,一个低碳、绿色、宜居、宜商的生态新城区渐行渐近。
积极发展生态经济
深入落实“生态优化行动计划”。下大力气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破解资源环境硬约束。瞄准新兴产业、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活力,全面实施低碳可持续发展,加快完善产业生态链条。实施企业清洁生产推进工程。建立健全企业自愿和政府推动相结合的清洁生产机制,在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中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到2015年,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累计企业数量超过100家。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引进和推广资源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可回收利用技术和绿色再造技术,做好碳评测、中水回用等节能降耗工作,到2015年,力争开展碳评测的园区企业累计达到100家。

持续优化生态环境
大力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重点污染源和环境敏感区域监控和整治,启动建设环境空气多功能参数超级监测子站,加强工业废气污染源排查和整治,积极开展生态优化绩效评估,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群众对环境的满意度。
推进绿地、绿道、林地系统化建设。加快月亮湾二期、阳澄湖半岛、桑田岛、吴淞江周边等重点地区绿化和景观提升,打造滨湖、滨江、滨河亲水景观,加快完善覆盖全区、彼此联通的自然生态系统、城市公园系统和慢行交通系统,全力打造生态优良、环境优美的宜居园区。
努力建设生态社会
打造绿色生态社区。继续开展“跳蚤市场”、“邻里互助广场”、“无车日接力”等活动,提升居民、企业生态责任意识。以中新生态科技城、中节能环保产业园、阳澄湖旅游度假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世纪广场商贸综合体为重点区域,打造各具特色的生态文明样板区。提倡绿色消费,推行政府绿色采购、绿色办公,倡导公众绿色消费,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回收试点。
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实施公交系统新能源改造,优化道路交通绿波系统,打造智能公共交通体系,鼓励居民采用自行车等绿色交通方式出行。
推广绿色建筑。围绕2012年新建建筑(住宅和公建)中绿色建筑比重达到25%的目标要求,立足中新生态科技城等示范性基地,加快推广绿色建筑,力争形成一批绿色建筑集群。积极创建国家低碳示范园区,构建生态优化监督考核体系,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努力使园区生态化程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