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自整合以来,开发区管委会领导及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四个园区以前所未有的胆识和魄力,艰难开拓,奋力争先。在采访中,翻开每一个园区“当家人”厚重的日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园区发展的重要大事记,从这些大事记里我们可以看到园区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而从每一个园区“当家人”忙碌的身影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现代产业高地建设中,招商引资已成为西宁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而每一个园区的发展,在“当家人”的心中很重、很重!而一种气魄,一种力量,铸就的是一种“亮剑”的精神,这种精气神必将书写出更加精彩的新传奇。
东川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孔令栋:
从零起步
踏上创业艰难征程
银行贷款、社会融资、土地换资金等途径,硬是走出了一条负债开发、滚动发展的道路。
十几年来,东川园区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园区快速发展的中心环节,有针对性地参加各种招商活动,掌握新的招商引资信息,积极开展“走出去、请进来”和“以商招商、以企引企、定向招商、产业链招商、专业招商”等方式,逐步形成了全员参与的大招商格局。
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理解与参与是园区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园区这块土地上生活的父老乡亲,他们世世代代在这里劳作、播种、收获着希望。建设开发园区,意味着他们要离开世代祖居的故居、失去耕作的土地,也意味着将改变他们的生活。在征地、拆迁过程中,广大群众顾全大局,牺牲自我利益,服从政府决策,自觉服务于园区建设的大局,可以说,离开了人民群众和基层组织的支持,园区的建设将会寸步难行;园区的发展还有赖于一支精干、高效、廉洁的高素质管理队伍,和衷共济,团结合作,才有东川工业园区的今天。
园区大事记:
●2006年,省委、省政府为进一步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按照“一区多园”的发展思路,对西宁地区各工业园区进行了整合,将原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调整为东川工业园区。
●截至“十一五”末,工业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
十几年来,东川工业园区从建区初期的一枚印章“白手起家”,在没有一条道路、一座厂房、一间办公室的情况下,从零起步,开始踏上创业的征程;十几年来,东川人所承担的既有繁重的建设任务,也有巨大的招商压力,还有大量的社会管理事务,一个人要干几个人的事;十几年来,由于人员少、工作任务重,上至管委会领导、下至普通职工,无论是与外商谈判,还是到施工现场组织指挥,风雨无阻,昼夜不分,既没有节假日的概念,也没有松口气的念头,东川人从来都是义无反顾、无怨无悔。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不怕跑断腿、不怕磨破嘴、不怕失颜面,凭着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通过
甘河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刘云洲:
新型工业
园区将在这里诞生
园区大事记:
●2002年7月,西宁(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甘河工业园区由省政府批准设立。
●重点发展有色金属生产及延伸加工和煤基多联产业,努力打造有色金属和化工产业基地。
甘河工业园区在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领导下,依托青海矿产资源、电力资源及天然气资源的优势,按照特色资源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了有色金属加工和天然气化工产业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等为主的材料工业集群。力争通过几年努力把甘河工业园区建成为西北乃至我国重要的铅、锌铜、铝等有色金属和镍、铟、金银等稀有金属冶炼及延伸加工生产基地,成为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完善、产业特色明显、具有较大产业规模的新型工业园区。
甘河工业园区整合以来,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工作,把环境保护作为园区进一步发展的生命线,加快环保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大节能减排和环保工作力度,按照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要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环境治理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园区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近年来,园区以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为重点,采取结构减排和工程减排为主的减排手段,拆除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入驻企业均已更新环保设备,企业废水处理达标后全部回收利用。固体废物以“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处置原则,将废物最大程度循环利用。
未来,园区将以坚持壮大园区规模推动跨越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节能减排、科技进步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机制体制创新增强发展活力等七项原则,以有色金属产业链、黑色金属产业链、化工产业链、能源产业为重点产业,按照低碳经济、绿色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有色(黑色)金属、化工等主导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在新兴工业园区初步形成的基础上,做大、做强、做优园区产业,承接大企业大工业,形成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协调发展、竞争力强、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南川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黄国俊:
八个有所作为发展
特色园区
园区大事记:
●南川工业园区于2008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
●园区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和中国家用纺织行业协会命名为“中国藏毯之都”,被国家商务部命名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
南川工业园区自成立之初,就笼罩在全球经济危机的阴影之中,园区征地拆迁、基础配套、招商引资、融资投资等困难在经济危机大环境下显得更加突出,但在省、市、开发区正确的战略指导和配套的政策措施扶助下,南川工业园区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基调,“危”中寻“机”,迎难而上,并通过短短几年的艰苦创业,使园区在规划、基础配套、项目引进、投融资、企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在打造“中国藏毯之都”继而建设“世界藏毯之都”的过程中,园区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园区地毯织机规模接近100台(套),机织产品种类齐全,涵盖了国内同行业最前沿的全部产品种类,形成了产品上下游互补的企业群体和较为紧密关联的产业链条。园区藏毯、绒纺企业在转型升级中重点向规模化、高端化产品发展;在打造品牌上做文章;并积极寻求跨国、跨地区、跨行业的资源配置,园区已经在巴基斯坦设立了相应的办事机构。同时,园区依托青海优势资源引进的风电、锂电、太阳能光伏等战略新兴高科技产业项目,已成为开发区乃至全省新能源产业链中的重要节点项目,前景广阔、潜力巨大。为园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我们谋划园区未来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心得。
南川工业园区将在未来发展中做到“八个有所作为”:在夯实园区跨越发展基础方面有所作为;在贯彻落实省、市、开发区关于把南川工业园区建设成“产城融合、宜工宜商”的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现代化产业新城方面有所作为;在集群众智慧,举全区之力,攻坚克难,应对危机方面有所作为;在提高决策水平,提高人员素质,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执行能力方面有所作为;在提升园区建设形象和项目承载能力方面有所作为;在加大招商引资和选商引智力度方面有所作为;在让群众共享园区发展成果方面有所作为;在落实“人才强区”战略方面有所作为。
生物科技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郭天明:
独具风格
的高原文化聚集区
园区大事记:
●2010年11月29日,国务院批准生物科技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科技部的积极督办、省市领导和开发区管委会的大力关心下,2011年10月27日,高新区正式揭牌,结束了青海没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历史。
●2011年,园区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其中工业销售收入实现110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大关,实现建园10年来“撑竿跳式”跨越。
●2012年,文化部授予青海生物产业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殊荣。这是生物园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以来获得的又一个高含金量的国家级“名片”,同时也为我省再添一块国字号文化产业基地“招牌”。
2008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战略性构想,选择以园区为基础,建设青海装备制造工业园,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发展中,园区积极整合土地资源,不断提高土地使用效益。明确入园企业每亩投资强度不得低于100万元的硬性指标,盘活低效工业用地,清退效益不佳企业。同时,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科技产业竞争力,园区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人才为根本、官产学研金相结合的开放式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体系。
园区拥有丰富的高原动植物特色资源,以西宁市为依托,汇聚青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必需的资源、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围绕中藏药和生物制剂的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不断强化青海中藏药和高原生物产业的优势地位,打造以生物技术、中藏药加工、高原绿色食品加工等为主导的生物产业集群,加速推动产业集聚、产品延伸和技术升级,加快建设高原动植物特色产业和中藏药优势产业集群。目前,已有25户企业实现工业产值过亿元,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集群正在形成,人才集聚、资源深加工的基地作用逐步显现。
同时,园区还大力发展文化和工业旅游产业,目前已形成伊佳民族服饰文化产业基地、昆仑玉文化产业基地和包括藏医药文化博物馆、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馆、昆仑玉博物馆在内的青藏高原博物馆群,成为独具风格的高原文化聚集区。
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自整合以来,开发区管委会领导及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四个园区以前所未有的胆识和魄力,艰难开拓,奋力争先。在采访中,翻开每一个园区“当家人”厚重的日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园区发展的重要大事记,从这些大事记里我们可以看到园区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而从每一个园区“当家人”忙碌的身影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现代产业高地建设中,招商引资已成为西宁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而每一个园区的发展,在“当家人”的心中很重、很重!而一种气魄,一种力量,铸就的是一种“亮剑”的精神,这种精气神必将书写出更加精彩的新传奇。
东川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孔令栋:
从零起步
踏上创业艰难征程
银行贷款、社会融资、土地换资金等途径,硬是走出了一条负债开发、滚动发展的道路。
十几年来,东川园区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园区快速发展的中心环节,有针对性地参加各种招商活动,掌握新的招商引资信息,积极开展“走出去、请进来”和“以商招商、以企引企、定向招商、产业链招商、专业招商”等方式,逐步形成了全员参与的大招商格局。
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理解与参与是园区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园区这块土地上生活的父老乡亲,他们世世代代在这里劳作、播种、收获着希望。建设开发园区,意味着他们要离开世代祖居的故居、失去耕作的土地,也意味着将改变他们的生活。在征地、拆迁过程中,广大群众顾全大局,牺牲自我利益,服从政府决策,自觉服务于园区建设的大局,可以说,离开了人民群众和基层组织的支持,园区的建设将会寸步难行;园区的发展还有赖于一支精干、高效、廉洁的高素质管理队伍,和衷共济,团结合作,才有东川工业园区的今天。
园区大事记:
●2006年,省委、省政府为进一步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按照“一区多园”的发展思路,对西宁地区各工业园区进行了整合,将原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调整为东川工业园区。
●截至“十一五”末,工业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
十几年来,东川工业园区从建区初期的一枚印章“白手起家”,在没有一条道路、一座厂房、一间办公室的情况下,从零起步,开始踏上创业的征程;十几年来,东川人所承担的既有繁重的建设任务,也有巨大的招商压力,还有大量的社会管理事务,一个人要干几个人的事;十几年来,由于人员少、工作任务重,上至管委会领导、下至普通职工,无论是与外商谈判,还是到施工现场组织指挥,风雨无阻,昼夜不分,既没有节假日的概念,也没有松口气的念头,东川人从来都是义无反顾、无怨无悔。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不怕跑断腿、不怕磨破嘴、不怕失颜面,凭着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通过
甘河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刘云洲:
新型工业
园区将在这里诞生
园区大事记:
●2002年7月,西宁(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甘河工业园区由省政府批准设立。
●重点发展有色金属生产及延伸加工和煤基多联产业,努力打造有色金属和化工产业基地。
甘河工业园区在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领导下,依托青海矿产资源、电力资源及天然气资源的优势,按照特色资源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了有色金属加工和天然气化工产业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等为主的材料工业集群。力争通过几年努力把甘河工业园区建成为西北乃至我国重要的铅、锌铜、铝等有色金属和镍、铟、金银等稀有金属冶炼及延伸加工生产基地,成为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完善、产业特色明显、具有较大产业规模的新型工业园区。
甘河工业园区整合以来,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工作,把环境保护作为园区进一步发展的生命线,加快环保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大节能减排和环保工作力度,按照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要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环境治理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园区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近年来,园区以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为重点,采取结构减排和工程减排为主的减排手段,拆除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入驻企业均已更新环保设备,企业废水处理达标后全部回收利用。固体废物以“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处置原则,将废物最大程度循环利用。
未来,园区将以坚持壮大园区规模推动跨越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节能减排、科技进步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机制体制创新增强发展活力等七项原则,以有色金属产业链、黑色金属产业链、化工产业链、能源产业为重点产业,按照低碳经济、绿色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有色(黑色)金属、化工等主导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在新兴工业园区初步形成的基础上,做大、做强、做优园区产业,承接大企业大工业,形成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协调发展、竞争力强、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南川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黄国俊:
八个有所作为发展
特色园区
园区大事记:
●南川工业园区于2008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
●园区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和中国家用纺织行业协会命名为“中国藏毯之都”,被国家商务部命名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
南川工业园区自成立之初,就笼罩在全球经济危机的阴影之中,园区征地拆迁、基础配套、招商引资、融资投资等困难在经济危机大环境下显得更加突出,但在省、市、开发区正确的战略指导和配套的政策措施扶助下,南川工业园区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基调,“危”中寻“机”,迎难而上,并通过短短几年的艰苦创业,使园区在规划、基础配套、项目引进、投融资、企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在打造“中国藏毯之都”继而建设“世界藏毯之都”的过程中,园区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园区地毯织机规模接近100台(套),机织产品种类齐全,涵盖了国内同行业最前沿的全部产品种类,形成了产品上下游互补的企业群体和较为紧密关联的产业链条。园区藏毯、绒纺企业在转型升级中重点向规模化、高端化产品发展;在打造品牌上做文章;并积极寻求跨国、跨地区、跨行业的资源配置,园区已经在巴基斯坦设立了相应的办事机构。同时,园区依托青海优势资源引进的风电、锂电、太阳能光伏等战略新兴高科技产业项目,已成为开发区乃至全省新能源产业链中的重要节点项目,前景广阔、潜力巨大。为园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我们谋划园区未来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心得。
南川工业园区将在未来发展中做到“八个有所作为”:在夯实园区跨越发展基础方面有所作为;在贯彻落实省、市、开发区关于把南川工业园区建设成“产城融合、宜工宜商”的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现代化产业新城方面有所作为;在集群众智慧,举全区之力,攻坚克难,应对危机方面有所作为;在提高决策水平,提高人员素质,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执行能力方面有所作为;在提升园区建设形象和项目承载能力方面有所作为;在加大招商引资和选商引智力度方面有所作为;在让群众共享园区发展成果方面有所作为;在落实“人才强区”战略方面有所作为。
生物科技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郭天明:
独具风格
的高原文化聚集区
园区大事记:
●2010年11月29日,国务院批准生物科技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科技部的积极督办、省市领导和开发区管委会的大力关心下,2011年10月27日,高新区正式揭牌,结束了青海没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历史。
●2011年,园区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其中工业销售收入实现110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大关,实现建园10年来“撑竿跳式”跨越。
●2012年,文化部授予青海生物产业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殊荣。这是生物园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以来获得的又一个高含金量的国家级“名片”,同时也为我省再添一块国字号文化产业基地“招牌”。
2008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战略性构想,选择以园区为基础,建设青海装备制造工业园,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发展中,园区积极整合土地资源,不断提高土地使用效益。明确入园企业每亩投资强度不得低于100万元的硬性指标,盘活低效工业用地,清退效益不佳企业。同时,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科技产业竞争力,园区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人才为根本、官产学研金相结合的开放式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体系。
园区拥有丰富的高原动植物特色资源,以西宁市为依托,汇聚青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必需的资源、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围绕中藏药和生物制剂的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不断强化青海中藏药和高原生物产业的优势地位,打造以生物技术、中藏药加工、高原绿色食品加工等为主导的生物产业集群,加速推动产业集聚、产品延伸和技术升级,加快建设高原动植物特色产业和中藏药优势产业集群。目前,已有25户企业实现工业产值过亿元,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集群正在形成,人才集聚、资源深加工的基地作用逐步显现。
同时,园区还大力发展文化和工业旅游产业,目前已形成伊佳民族服饰文化产业基地、昆仑玉文化产业基地和包括藏医药文化博物馆、青藏高原自然博物馆、昆仑玉博物馆在内的青藏高原博物馆群,成为独具风格的高原文化聚集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