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市领导为“古滇王国”文化旅游名城项目开工培土奠基。记者王俊星摄

奥斯迪制衣有限公司生产线。记者王俊星摄

海口工业园“三环化工”。
在云南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园区经济、县域经济、民营经济“三大战役”,全力冲关万亿的形势下,新一轮冲锋号角已经在昆明大地吹响。打好园区、县域、民营经济“三大战役”,做强经济实力,事关昆明2012年3000亿元经济总量目标的实现,也关乎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富强昆明建设目标的完成。
突出三大经济发展,夺取园区、县域、民营经济“三大战役”胜利,不仅是对昆明干部的一次考量,也是对昆明干部精神的一次诠释。
打好园区经济战役
为工业强市战略装上强大引擎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园区作为工业突破的主战场,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全市形成了5个国家级、14个省级开发(度假)园区的发展格局。
2011年,昆明市各级工业园区已承载全市工业总量的85%,烟草及配套、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特色产业集群逐步形成。2012年,昆明市确定的工业经济发展主要目标是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这是实现全市经济总量突破3000亿目标的重要支撑,也是必须不折不扣完成的工作。按照园区经济倍增跨越发展的要求,通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全市工业园区将达到20个左右,实现各县(市)区省级园区全覆盖,园区工业增加值突破1800亿、力争2000亿,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达90%以上。
围绕2012年初提出的实施“百亿元园区基础设施提升”、“千亿元园区产业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园区提档升格”四大工程,市委、市政府要求,加快把高新区、经开区及安宁工业园、杨林工业园、五华科技产业园打造成为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的一流园区,把空港、海口、东川、晋宁、呈贡等10个园区培育成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园区。高起点规划建设呈贡信息产业、盘龙都市经济等现代化新型产业园区。按照“园区+基地”的模式,五年内力争创建5个国家级、10个省级、15个市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10个以上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生产型服务业为支撑的园区产业体系。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抓好园区建设,做实发展载体,要积极引导各园区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每年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投资不少于100亿元,年均增长不低于30%。大力推进标准厂房建设,每年建设工业标准厂房不低于100万平方米。
强力推进“央企入昆”、“民企入昆”,力争引进更多国内外500强和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进驻园区,借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力争每年每个国家级园区引进1个投资超10亿、5个投资超5亿项目,每个省级园区引进1个投资超5亿、5个投资超2亿项目,每个市级园区引进5个投资超亿元项目。
打好县域经济战役
为全市跨越发展筑牢基础载体
近期召开的省委工作会暨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强调,昆明市要争做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县域强则全市强,抓县域经济是加快昆明跨越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昆明发展瓶颈的重要突破口。市委十届二次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县域经济繁荣,走出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符合昆明实际的县域经济发展路子,坚持把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抓。
当前,昆明主城五区和安宁已进入快速发展、加速发展阶段,二三板块县区正在迎头赶上。但从全市县域经济实力来看,各板块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差距较大。各县(市)区如何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做强县域经济、壮大县域实力已经成为共识。这也要求,只有每个县区都打牢基础,才能推动全市的跨越发展。
在以超常举措推动全市县域经济发展中,市委、市政府提出,2012年要确保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2%以上。促进县域经济崛起,要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个重点,坚持三化进程,突出四个集中,发展五大经济,实施六大举措。
具体实践中,就是必须围绕县域经济繁荣这个中心,做到民富县强,实现百姓收入增加和财政收入增加;突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新区集中、土地向大户集中;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民营经济、外向型经济、园区经济、劳务经济;实施城乡统筹、城镇带动、改革创新、招商引资、全民创业、生态建设六大举措。
通过简政放权、扩权强县、扩权强镇,最大限度下放经济领域、社会事务管理权限,赋予县(市)区更大的发展自主权,更进一步激活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同样的,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要有坚实基础,还需要在全市一盘棋的经济发展格局中,抓园区建设,抓产业培育,抓项目落地,抓招商引资,抓民营经济,抓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快高等级公路及乡村道路建设。
打好民营经济战役
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持续活力
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及29个配套实施意见,此举预示着云南省民营经济发展新一轮热潮已经来临。
2011年,昆明市非公经济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24亿元,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44.8%,上交税金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46.49%;非公经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6.7%;非公招商引资资金占全市招商引资总额的80%左右。在2011年云南100强企业排行榜中,昆明市上榜民营企业23户,占全省上榜民营企业的46%。民营经济已成为现代新昆明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在工作实践中,昆明按照“希望在民营、活力在民间、动力在民资”的方针,放开、放活、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在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财政金融扶持、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方面,给予最大限度、最有力的扶持。市级财政自2008年起,每年安排5000万元非公有制经济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有力地促进了民营经济发展。
2012年以来,市政府相继出台了《昆明市创新财政投入机制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壮大实体经济促进创业就业实施方案》、《昆明市关于加快企业创新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等政策。2011年,全市市级财政投入和向上争取非公经济扶持发展资金近1.6亿元,2012年将统筹各级财政资金4亿元,支持1000户以上中小企业新增贷款100亿元以上。
值得关注的是,昆明市近年来高度重视民营企业的“内培外引”工作,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民营企业和项目,借助外力带动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在大力优化民营企业投资环境中,市委、市政府就明确提出:凡是国内其他省会城市能够提供的优惠条件,我们都要努力提供;凡是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投资权益,我们都要依法保护;凡是需要由各级政府解决的问题,我们都要全力解决。一切努力,都要为了让昆明成为民营企业可以放心放胆投资兴业的沃土。
另一方面,昆明市也在积极引导本土民营企业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扩大与省内外企业在产业、技术、资金、管理、人才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并且鼓励扶持市内民营企业“走出去”,积极开展境外工程承包、投资办厂、建立研发机构、设立营销网点以及到资源富集地投资,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发展要素、拓展发展空间。
全力以赴夺取园区经济、县域经济、民营经济“三大战役”的全面胜利,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将对加快建设美好幸福新昆明产生重要影响,为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本报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