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业新区正在打造工业化和城市化融合发展的“新景区”。资料片
区域前瞻
工业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勤显:
此次全市经济区划调整,是市委、市政府对市党代会、人代会提出的“中心崛起、两轴支撑、环海发展、一体化布局”发展新思路的具体落实,是推进市域一体发展的重要举措,将有效整合全市资源,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掀起全市发展新高潮,开创“多点发展、错位发展、一体发展”新局面。
工业新区作为我市前几年区划调整的重点开发建设区域,在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支持下,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工业新区将抢抓全市经济区划调整的新机遇,充分发挥地处全市“两轴支撑”向南延伸一轴的中心位置、一体化发展的中心地带的区位优势和重点区域建设的经验、产业优势,在全市新一轮开发建设中当排头、做标兵,努力打造产业集聚发展的“新园区”和承接威海城区向南发展的“新城区”,逐步打造工业化和城市化融合发展的“新景区”,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幸福威海做出积极贡献。
七年后,回望新区。
当初那片空白的园区,已经工厂林立,项目遍地。
当初那个满载市委、市政府期望的威海之南,经过几年来持续不懈的择商选资、项目推进、企业培育,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户新区,一个“先进制造业和工业化新城”的工业强区轮廓愈发清晰。
工业振兴谋新篇
如今已经拥有多家子公司的金泓集团,起步只是草庙子镇的一个破烂砖瓦厂,后逐渐发展到主营普通化工原料生产的小企业。如何破题谋求更大的发展,金泓集团一直在思考。
2005年成立的工业园为金泓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工业园成立之初就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生态化工业新城”的标准,规划园区发展。根据不同的产业分类,园区内相继建立了新材料产业园、汽车配套产业园、机电工具产业园等一批专业园区。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行“以园招商”策略,大量产业项目相继落户新区。
其中,新材料产业园生产的新材料正好为金泓集团发展高端化工产品所需。主打化工原材料生产的金泓集团,与吉林大学合作,成立山东浩然特塑有限公司,进军聚砜族材料领域。如今,总投资5000多万元的国内首条千吨级聚砜生产线已建成,2012年4月中试成功。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镇小厂,就这样借园区发展东风,转型升级站在了国内高端化工材料的最前沿。
“强力推进现有项目,做大现有企业,抓好招商选资,努力实现传统产业改造与新兴产业培育双轮驱动,不断凸显工业新区工业品牌。”刘勤显始终认为,工业是新区现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的经济主体,是立区之本、强区之基、兴区之源。
就在金泓集团成功实现产业升级转型时,“百亿企业”三角集团也在这里取得了更大的发展。作为全市第一批“退二进三”项目中从市区搬迁的企业,三角集团从入园之初就在这一区域谋划起了发展的大文章。几年来,三角第一座17万平方米的车间已经建成达产,第二座17万平方米的车间正在内部装修,预计全部达产后可新增销售收入150亿元。今年,国内轮胎行业最具含金量的科技创新平台———国家工程实验室“花落”三角。目前实验室正在进行主体建设。
和三角一起的蓝星玻璃,在新区建设总投资12亿元的中玻科技项目,浮法玻璃生产能力居国内前三位。
在工业新区工业立区、工业强区的发展思路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集群规模进一步壮大,先进制造业基地优势突出。工业新区的另一个本土老牌企业齐全木工,就合上了这样的发展节拍。
随着木工行业的日渐衰退,曾经红极一时的木工企业相继没落。如何谋求新的突破?处于工业新区核心区的齐全木工,巧借工业新区产业聚集东风,与威高集团联姻,成立威高齐全。思路一定,项目很快落地并投产。尤其是今年,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市场订单接连“飞”来,传统产业升级成功破题。
齐全的成功并不是个例。在工业新区企业发展中,越来越多的老牌骨干企业转型发展,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威达集团、万丰集团、泰源铸造、威龙工具等企业通过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了国外高端客商的供货能力,取得了较好的经营成果,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加速。
大企业在这里大展拳脚,传统企业在这里更是活力十足,工业新区逐渐成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强势板块。
“筑巢引凤”凤满枝
去年7月落户新区的豪雅光电科技(威海)有限公司,当年12月28日就开始试生产。不但如此,今年4月,豪雅还增资3330万美元,并将核心技术放到了工业新区,同时计划将豪雅光学事业部的研发中心也搬到工业新区。
豪雅之所以会有这样一系列的大动作,得益于工业新区营造的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
工业新区以服务“软实力”,撬动了豪雅的“硬发展”。
工业新区成立之初,就设立了项目推进办,建立了一对一项目跟踪服务机制。今年7月份,工业新区又对原经济发展局、经济合作局的工作职能进行整合调整,成立了新的经济发展局和投资贸易促进局,集中人力物力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真正让豪雅放下心的,是新区体贴周到的服务。在豪雅,主推项目建设的工业新区有关领导靠在了工地上,随时处理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没有合适的办公场所,新区管委免费为豪雅提供了办公场所;没带翻译,特地从有关部门请来一名翻译……
在新区,豪雅享受的待遇其实并不特殊。尤其是今年以来,新区强化靠前服务意识,努力简化环节,压缩办理时限。积极推进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建设,为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建立机关干部联系服务企业长效机制,及时了解并帮助解决其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越来越细致周到的“贴身服务”,让越来越多的“豪雅”落户新区。
建区以来,工业新区累计引进过亿元的大项目110多个,总投资近千亿元。工业新区正逐步成长为项目聚集的产业高地。
在工业项目源源不断引进的同时,工业新区山、泉、库、湿地丰富的资源优势和紧邻威海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也聚拢了阳光新地、昀卓商务酒店、金太阳大酒店、上海大公馆、国际汽博城、家居建材城、五金机电城等总投资300多亿元的一大批现代商贸服务业项目。工业新区在振兴工业的同时,也逐渐成为一个以康复疗养、生态居住、温泉开发、文化体验、商住购物等为主的休闲旅游区。
工业新城强势崛起
快到年底了,也快到孙宪国清点“家产”的时候了。60亩的厂房出租收入70多万元,村里的小工程队收入数万元,还有村办企业也收入了两万多元……“粗粗算下来,这一年,村里的收入很可观。”孙宪国乐呵呵地说。
孙宪国是新区第一家享受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草庙子镇打铁村的村支部书记。当年,村里的数千亩土地被征用,随后不久,怡和设备、鲁海精密、大砂数控、海明威等一系列高端大项目就成了打铁村的“邻居”。原被耕地包围的小村子,短短几年就成了大项目产业园的“园中村”。
“草庙子镇和打铁村出资700多万元,为打铁村45周岁以上村民统一购置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替100多位青壮年协调单位找工作,统一开建正棋花园号大龄青年楼,并设置土地被征用底线———要求打铁村最少保留60亩的土地不动。如今,村民不但可以实现家门口就业,而且大龄青年们也早就住上离村四五百米的正棋花园小区,村民们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村里在‘自留地’上建厂房出租,一年也为村集体增加了七八十万元的收入。”孙宪国说。
工业新区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累计筹资近20亿元,加大养老、医疗、教育、卫生事业和居住工程投入力度,全区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以70%的速度逐年递增,各项保障标准不断提高。从2009年开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至今,已累计投入1.5亿元,高标准完成了94个村的综合整治。已投资2.4亿元,实施了“园中村”改造工程,共安置群众900多户。从明年开始计划用5年时间,投资30多亿元,全面开展新型社区建设和镇区改造升级工程,进一步改善群众居住条件。
近日,在蓝星玻璃上班的谭秀军发现,路过厂区门前的公交车多了起来,而且票价也便宜了,到市里全程只有1块钱,方便又便宜。为加快工业新区与威海中心市区的融合发展,工业新区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每年拿出240万元,从今年10月份在新区中心区开通城市1元制公交车。
新区产业发展,对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提出更高要求。除开通公交车外,新区还出资1900万元,积极盘活新区医院,目前正在与文登中心医院合作对接,力争年内启用新区医院。投资5亿多元,扩建了新区职业中专,建成启用了威海四中新校、汪疃镇中心幼儿园等,加快实施 山中心学校主体工程、十四中新教学楼等工程。积极协调争取启动市南郊热电厂……一大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成并陆续投入使用,催动着新区的城市服务功能不断提升。
目前,全市新一轮的经济区划调整框架已经拉开,在一体化格局发展中,高点定位,科学布局,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打造工业新城,思路更加清晰的工业新区满怀信心重新上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