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走进创势资本位于北京中关村的办公室,空荡荡的,沿着走道到了最里间,才看到董事长汤旭东。
“员工都出去跑项目了,现在这个形势,不能在家呆着。”汤旭东解释了记者的疑惑。
他告诉记者,目前,他的邮箱、微信每天都会收到30~50份创业者发来的商业计划书。他要逐一浏览、筛选,抢在别的投资人之前发现好项目。
“现在就是一个高速旋转的生态,很有意思。”汤旭东说。
创业热潮中,除了创客,专注早期创业项目的投资人是另一群最忙碌的人。
战线前移:本来做成长期的,现在跑来做天使了
与汤旭东有同感的还有盘古创富创始合伙人许萍。她有一个突出感受,投资战线越来越前移了。“本来我们公司是做成长期投资的,现在也越来越偏重早期项目了。市场很热,一个项目越长大越贵。本来做二级市场的投资人,跑来做Pre-IPO(上市前投资)了。我们本来是做成长基金的,现在更多是A轮甚至天使轮。(投资随着项目成长阶段一般分为:天使轮、Pre-A、A轮、B轮、C轮……Pre-IPO、IPO)”许萍说,她最近投资的一个项目,决定投资时,项目公司甚至还没开始注册。
她说,投资人是给创业者“搬板凳的”,帮助他们成长,这一轮创业大潮给投资人也带来更多机会。
与大部分投资公司是布局产业爆发前期不同,早期项目看的是创业者。“因为真正早期的项目,没有人看得懂,是老人听年轻人讲故事。”许萍说,她比较喜欢的创业者是在一个行业浸淫很久,发现这个行业有很多“痛点”,要去改变这个现状,是在积累中发现创业机会,而不是凭空想破头要去创业。
资本在创业热潮中担任了助推器。许萍说,“以前一个行业中要形成两家巨头,要花很长时间。现在很快,一两年时间,巨头就形成了。资本的钱越给越多。”
汤旭东向记者表示,“我们速度很快,几分钟就会看一个商业计划书。先看方向,如果已经进入红海了,我们基本上不再看了;如果还在蓝海我们就看团队,团队不错的话立刻就约见面。要不在办公室,要不在我家边上的咖啡馆,基本上从早到晚,一天能约谈5个左右的项目。”
而他约谈过的项目中,三四十个才会有一个真正往投资阶段迈进。
“一般确定要投一个项目不会超过一个月,前一两周对团队、项目方向做进一步的了解,对行业做调查;第三周就对投资框架和估值进行谈判;第四周就可以签约了。”汤旭东介绍,早期项目不允许投资人拖太久,特别好的项目不会在市场上飘太长时间,很快会有人投。各家投资公司的竞争就是比眼力,比速度。
行业筛选:移动互联网是最大热门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互联网+”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事实上,拥有敏锐触觉的资本,近几年来一直在讨论和聚焦用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
“比如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互联网金融、O2O电商等。包括‘互联网+家装’也已成为一个新的风口。”许萍告诉记者,目前,盘古创富的投资方向就只有移动互联网和医疗。
汤旭东也表示,他目前投资的项目基本上全是“互联网+”项目。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兴起,O2O热潮更加如火如荼。从美甲、餐饮、洗衣、宠物、超市、外卖、家政、搬家等,传统的生活服务类企业纷纷开始向O2O模式转型。
汤旭东表示,“不同细分子行业适合的创业人群不同,偏娱乐类的还是年轻人创业好,他们相对更懂‘90后’的兴趣,而一些O2O项目,尤其是传统行业的O2O,更适合35岁到45岁、对这个行业有积累的创业者。这些项目,如果是大学生创业,我是不会投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