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投说了,不投美国没有的模式。
“别跟我说创新,互联网哪个模式不是美国人发明的?门户?博客?微博?轻博客?BBS?SNS?中国的亚马逊、中国的谷歌、中国的递客、中国的非死不可……中国人只具有微创新能力。”
可怜她们的信息筛选模式真的是美国还没有的,欧洲也没有,非洲也没有。所以,谁也看不懂,她们走了很多家风投,处处碰壁。
“师妹,要是能融到资,赶紧卷钱跑吧。”一个名声如雷贯耳的VC教父,看完她们的模式后在邮件里这样回复。原本满怀希望的老卢,看着回信心跳加速,满脸通红,十根指头在键盘上狂飞:“美国没有的你就看不懂,算什么互联网教父!”“对不起,跟你开个玩笑。”毕竟是师兄,不和她一般见识,飞香港前请她过去谈一谈。收到短信时,老卢正抱着刚刚过世的小狗奔往郊外下葬,她没有掉转车头,心知肚明人家就是客气一下。
美国还没有,美国不应该没有,美国为什么还没有?美国一定有人在研究信息筛选问题,等着瞧吧,美国人加油!
终于,她们看到了来自大洋彼岸的报道,美国人终于有人在做了!还是那个博客、Twitter的发明人Williams。他可算是Web2.0的教父,正是他发明的模式,将互联网带进了人人是作者的时代,并把它发展到了极致。但是,报道中介绍说,他看着汹涌产生的碎片内容说,人类的阅读不应该是这个样子。
老卢和老尹觉得这美国老哥太帅了!就像孔老夫子站在大河边上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是她们再仔细一看,又有点傻,怎么他还停留在个人收藏夹的阶段?那是她们两年前曾经试过并已抛弃的模式。难道我们判断错啦?她们自问。再等等看吧,人家还在内测,看来也还不确定。
再后来得到的消息是,人家认识到,互联网才20年,应该向有着400年历史的传统媒体学习,于是,从传统媒体挖了个大佬加盟。
嗯,他们快找到路了。老卢认为,Williams 出身IT,只有处理信息的概念,没有处理人的意识。而她们在项目开始一年后就认识到,所谓精品是相对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先要处理人,才能处理信息。这也没什么神秘,就是传统媒体中的“定位”。那个加盟的传媒大佬,一定会帮助他们很快找到这条路。
今天这些已经无所谓了,她们不再关心美国有没有,不再怀疑自己的模式,她们的模式已经被市场证明成功,它的确能够帮助人们将他们自己认为的精品筛选出来,人们只要来到她们这里,就会被内容的高质量吸引,就会被活泼泼的参与感吸引,就会一来再来。
谁说中国人不能创新?在中国,连老女人都能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