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购买汽车涉及的税费看中国汽车税费改革 |  
            | 2013-07-18 14:48 作者:www.guigu.org 来源:新华网 HV: 编辑: 【搜索试试】 |  
            |  |  
            | 硅谷网讯 近些年,伴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汽车产销量已稳坐世界第一的位置,汽车保有规模也超过一亿辆,汽车消费在中国日渐普及。那么,在购买、保有、使用环节,中国的汽车消费究竟涉及哪些税费?又有哪些需要进一步完善? 
 购买汽车中涉及哪些税费?
 
 对于汽车生产企业,所缴纳的税费与普通企业相同,包括企业所得税、土地使用税等普通税费,这些税费究竟将如何转嫁到下游,在汽车价格中如何反映,比较难测算。
 
 在购买环节,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是,购买汽车要缴纳消费税,根据我国消费税制度,对于不超过9个座位的乘用车,按照排气量大小分七档征收消费税,比如:排气量超过1.5升至2升,税率为5%;超过3升至4升,税率为25%;超过4升,税率为40%。
 
 记者致电12366纳税服务热线了解到,我国汽车消费税是在生产环节征收,厂家已缴纳,含在车价中。此外,在车价中还含有17%增值税,以及以增值税和消费税为税基的7%的城建税、3%的教育费附加、2%的地方教育费附加。
 
 对于购买进口汽车,还要缴纳进口关税,目前的税率是25%,此外,还要缴纳上述提到的消费税和增值税。
 
 在购车环节还有一个特殊的税种,即车辆购置税,目前我国按照应税车辆计税价格的10%缴纳车购税,实行一次性缴纳的制度。
 
 保有与使用汽车中涉及哪些税费?
 
 汽车保有环节的税费是指只要拥有车辆,不论是否使用,都需按年或按月负担的税费,我国目前主要涉及的税种是车船税。
 
 根据我国车船税制度,核定载客人数不超过9人的乘用车按照排气量分七档计征车船税,比如:超过1.6升至2.0升,每辆每年360元至660元;超过2.5升至3.0升的,每辆每年1200元至2400元;超过4.0升的,每辆每年3600元至5400元。
 
 在使用环节,我国对汽车消费进行调节的主要税种是成品油消费税,含在油价中,相应的增值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也含在其中。2008年底,我国启动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将汽油消费税单位税额由每升0.2元提高到1元,柴油由每升0.1元提高到0.8元,同时取消公路养路费等六项收费。
 
 根据相关测算,我国目前成品油税负水平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中等水平,汽油税收占最终零售价格的比例,中国为30%,美国为11%,德国为56.92%,日本为39.3%,体现出我国石油资源的稀缺性,以及控制消费的导向。
 
 此外,与汽车消费相关的还有一些收费,比如验车费、过路过桥费等。
 
 汽车消费领域税费应如何完善?
 
 从目前发达国家汽车税收制度看,普遍遵循“购买低税负,使用高成本”的原则,汽车购买阶段的税费与一般消费品同等看待,但在汽车保有和使用环节上一般税负较重,以此体现节能减排、环保等理念。
 
 比如在德国,汽车使用环节中缴纳的燃料税是汽车相关税费收入的最主要来源,超过一半的比重;同样是汽车保有大国的日本,保有环节和使用环节的税收收入大大高于购置阶段的税收收入。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胡怡建认为,我国目前汽车消费的购买、保有、使用环节涉及较多税费,单一环节看税费并不重,但综合来看税费是比较重的,比如购买环节征收的消费税边际税率较高,把汽车当成奢侈品来看待。
 
 “目前,我国汽车消费的税收调节主要集中在购买环节,使用环节的较轻。而从汽车产业的发展和公平性的角度看,应逐步加强对保有和使用环节的调节,减轻购买环节的税负,这是今后的发展趋势。”胡怡建说。
 
 胡怡建还说,从汽车使用环节的公平性来看,发达国家普遍的做法是按照汽车的燃油消耗衡量税负,这是最合理的,我国应加以借鉴,但同时要处理好税与费的关系,在提高燃油税负时,减少公路等收费,此外,要考虑不同消费者与企业的承受能力。当然,这也是个难点。
 
 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对小排量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购买和使用给予税收优惠,我国也曾在2009年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购置税实行减半征收的政策,大大带动了小排量汽车的消费,一些业内专家也建议,这一做法可以借鉴。
 
 原标题 中国汽车税费改革剑指何处?
 |  |  
            |  |  
            |  |  
            
           
            | 【对“从购买汽车涉及的税费看中国汽车税费改革”发布评论】 |  
            | 
                
                 
            |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本网站部分投稿来源于“网友”,涉及投资、理财、消费等内容,请亲们反复甄别,切勿轻信。本网站部分由赞助商提供的内容属于【广告】性质,仅供阅读,不构成具体实施建议,请谨慎对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② 内容来源注明“硅谷网”及其相关称谓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本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需经本网站许可方可复制或转载,并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硅谷网】或对应来源,违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注明来源为各大报纸、杂志、网站及其他媒体的文章,文章原作者享有著作权,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④ 本网站不对非自身发布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作担保。若硅谷网因为自身和转载内容,涉及到侵权、违法等问题,请有关单位或个人速与本网站取得联系(联系电话:01057255600),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  |  |  |